核聚变:人类能源的终极梦想
当轻原子核在超高温或高压下发生聚合反应而生成较重的原子核,瞬间释放的能量足以改写人类能源史——这便是核聚变反应的魅力。
但实现可控核聚变,选择哪种"燃料配方"最有可能成功?本文将解析氘氚(D-T)、氘氘(D-D)、氘氦3(D-³He)、氢硼(p-¹¹B)四种聚变反应的优劣势以及技术突围方向。
四大聚变反应技术全景解析
1. 氘氚(D-T)聚变:最接近现实的「人造太阳」
D+T→4He+n+17.59MeV
▍核心优势
最低点火门槛:1~3亿℃(为太阳核心温度的10倍)
能量输出强劲:单次反应释放17.59 MeV能量
已验证可行性:磁约束聚变方面,欧盟JET和美国TFTR装置于上世纪开展了氘氚等离子体实验,JET装置先后创造了16.1 MW聚变功率和69 MJ聚变能量的世界纪录。日本JT-60U装置开展了氘氘等离子体实验,实现等效聚变增益1.25,即实现了聚变功率输出大于能量输入。惯性约束聚变装置方面,美国国家点火装置NIF也实现了聚变增益大于1
我国可控核聚变装置代表:新一代“人造太阳”中国环流三号(HL-3)实现等离子体电流1.6MA,达到国际领先水平,等离子体电流、聚变“三乘积”等核心参数将再上新台阶
HL-3装置图片
▍主要挑战
针对磁约束聚变:①燃烧等离子体稳态运行 ②聚变中子材料考验(能量高达14.1 MeV) ③氚燃料自持
针对惯性约束聚变:①极端物理过程的精密控制(如不稳定性抑制) ②高能量驱动技术突破(如激光效率提升) ③材料与工程极限挑战(如靶丸与反应室设计)
2. 氘氘(D-D)聚变:海洋馈赠的「清洁选项」
D+D→H+T+4.04MeV
D+D→n+3He+3.27MeV
▍革命性突破
燃料无限:氘可直接从海水中提取(每升海水含0.03g氘,完全发生核聚变反应释放能量相当于300L汽油)
辐射更低:中子能量仅2.45 MeV(约为D-T聚变的1/7),材料损伤风险相对缓解
▍技术天花板
点火温度暴增:需5~10亿℃高温(D-T反应的5~10倍)
能量密度较小:单次释能仅3.27~4.04 MeV(不足D-T的1/4)
3. 氘氦3(D-³He)聚变:月球矿场的「能量宝石」
D+3He→4He+H+18.34MeV
▍梦幻特性
发电效率飞跃:发电效率大幅提高,产物中的带电粒子可直接进行能量转换发电
单次能量峰值:18.34 MeV(四大反应中最高)
▍现实掣肘
燃料极度稀缺:地球上氦3储量极为有限,月球预估存量百万吨级
获取方式困难:其他核反应进行增殖或在月球开采,价格昂贵
点火难度不降:最佳点火温度与D-D聚变一致,次级反应仍然会产生中子
4. 氢硼(p-¹¹B)聚变:无中子的「终极幻想」
p+11B→34He+8.68MeV
▍颠覆性优势
零放射性:反应产物无中子
燃料唾手可得:全球储量丰富且易于获取
▍地狱级难度
温度炼狱:需15~30亿℃(超D-T反应数十倍)
三乘积壁垒:即便不考虑辐射,点火条件也比D-T聚变高3个数量级
技术路线对决:数据说话
未来展望:谁将主宰聚变时代?
根据美国聚变产业协会发布的《2024年全球聚变产业》,全球45家私营公司中69%的商业公司押注D-T路线,而p-¹¹B和D-D以9%并列第二。
私营聚变公司燃料统计图
总体上,氘氚(D-T)聚变是地球上最容易实现的核聚变反应,且相关研究已步入工程化阶段,是人类第一代聚变堆的主流选择。全球现有p-¹¹B聚变研究仍处于基础研究阶段,随着技术的迭代升级,氘氦(D-³He)、氘氘(D-D)及氢硼(p-¹¹B)聚变等有可能会发展成为新一代的聚变反应堆。
核聚变竞赛已进入下半场——这场能源革命的终极答案,或许就藏在今日科学家的实验室中。
(内容来源: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)
版权所有 安徽省核科技馆 技术支持:辰光网络 皖ICP备2021011382号-1 皖公网安备34020302000149号
地址:芜湖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漳河路8号核工大厦 联系电话:0553-5670880